2025年5月,中美两国围绕关税与稀土的博弈再次引发国际关注。
美国总统特朗普近期公开表示“或将下调对华145%关税”,承认当前关税水平过高。
这一表态与瑞士日内瓦举行的中美关税谈判形成呼应——5月9日至12日,应美方要求,两国代表在瑞士展开闭门磋商。
尽管会谈未取得实质性进展,但双方释放的微妙信号揭示了这场经济较量的复杂内核。
美国高盛集团在此次谈判前预测,对华关税可能从145%大幅降至约60%。
美财长贝森特同时提出豁免婴童用品关税的具体诉求,涉及儿童座椅、婴儿推车等民生商品。
但美方的交换条件直指中国核心战略资源:要求取消稀土出口管制。
数据显示,中国掌握全球70%的稀土产量,尤其在开采冶炼技术领域占据绝对主导地位。
自中美贸易战以来,中国实施的严格出口管制已导致稀土价格累计上涨210%,美国因缺乏中重稀土精炼能力陷入供应链危机。
关税数字背后的经济逻辑凸显双方矛盾。
即便降至60%,美国对华关税仍远超其他国家10%-25%的平均水平,中国商品在美市场竞争力仍受严重制约。
行业分析表明,当关税超过40%时,中国出口商将普遍面临亏损。
这种局面导致美国消费者承担更高成本,中国制造业利润空间压缩,形成双输格局。
中方在谈判中明确表态,不接受损害自身利益的单方面妥协,要求美方展现取消关税的实质性诚意。
稀土资源的战略价值成为博弈关键。
中国近期部署的打击战略矿产走私专项行动,将镓、锗、稀土等列为重点监管对象,直接阻断美国通过非正规渠道获取资源的可能性。
美国国防工业对稀土的高度依赖使其陷入被动——战斗机引擎、精确制导武器等军工产品均离不开这些原材料。
美方谈判代表试图将关税调整包装为“让步”,实则意图换取中国放松资源管控,这种策略被外界解读为“预期管理”手段。
谈判桌外的动态同样耐人寻味。
特朗普作为下届总统热门候选人释放关税调整信号,既为国内选举考量,也为后续谈判预留空间。
美国商界近期频繁施压政府,指出高关税导致企业库存成本上升23%,零售价格平均提高15%。
中国海关总署同期发布的贸易数据显示,2024年一季度对美出口同比微增1.8%,但机电产品、纺织品等传统优势品类份额持续被东南亚国家蚕食。
双方立场的本质差异在于战略认知。
美国试图维持关税武器化传统,将经济问题与安全议题捆绑;中国则将稀土管制视为反制霸权的有效手段。
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报告指出,若中国完全切断稀土供应,美国军工产能将在18个月内下降40%。
这种不对称依赖促使美方在谈判中采取“以退为进”策略,表面上降低部分商品关税,实际谋求战略资源通道。
未来谈判走向取决于美国的实际行动。
中方“谈,大门敞开;打,奉陪到底”的表态,既保留对话空间,也划清底线。
分析人士指出,美国若仅作形式性关税调整而不解除核心领域限制,谈判僵局难以打破。
稀土价格波动指数显示,国际买家已开始建立战略储备,反映出市场对长期博弈的预期。
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伊维拉呼吁双方建立“可预测的贸易框架”,但现实复杂性远超多边机构调解能力。
这场关税与稀土的角力本质是规则制定权的争夺。
美国试图重构全球化供应链,中国则通过资源杠杆维护发展权益。
日内瓦谈判虽未达成协议,但双方工作层保持接触渠道。
国际贸易观察家注意到,中美在新能源、气候变化等领域的合作需求,或为后续谈判提供转机。
当前僵局揭示一个现实:在经济深度交融的21世纪,零和博弈的成本已超出任何单一国家的承受范围。
【免责声明】文章描述过程、图片都来源于网络,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,无低俗等不良引导。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如有事件存疑部分,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。
